海苔熊談「批評者」: 吹毛求疵的背後,是失去安全感的靈魂

  • 3

海苔熊談「批評者」: 吹毛求疵的背後,是失去安全感的靈魂

Tags : 

 

作者:海苔熊(程威銓)老師

今天我想談談「批評者」。你身邊有沒有一種人,開口沒有好話,不是耳提面命,就是災難預警?

「這樣做好嗎,別人會怎麼看你?」

「不是我愛說你,可是我覺得你真的想太少了,長這麼大了應該要成熟一點。」

「如果你不聽我的勸就去做吧,失敗了不要說我沒有提醒你。」

跟他們相處的時候,都會覺得自己壓力很大,你說的話,他大部分都不會同意,甚至拿出和你相反的理論/權威來壓你。久了之後,你已經放棄跟他爭執了,反正你說什麼,他都會反對你。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批評者的成因

「啊我知道啦,一定是童年創傷啦!」聽了一陣子心理學之後,你就會發現好像什麼事情都和你爸媽有關(父母難為啊~)。不可諱言的,早期經驗對我們影響很大,但成長過程當中身邊的人際關係、重要他人對待自己的方式,也會影響我們的價值觀和行為。我認為,批評者的養成可能有下面幾種原因:

1.人際關係的複製:

在他過往的生命經驗當中,有一個一樣愛好批評的人。每當他做ㄧ件事情的時候,那個人(可能是父母、伴侶、重要他人等等)就會碎碎念或者是唱衰,久而久之他雖然很討厭這樣的行為,卻不知不覺也模仿和複製了那個人的行為。

2.和權力的對抗:

有些人是「從小就不被看好」的人,不管要做什麼決定、完成什麼夢想,都會被身邊重要的人打槍。過往想做的事情都被「挨揍」,久了以後,他的心裡面就有一個拳擊手,要去抵抗所有和他有不一樣想法的人,長久以來,自己的需求不被重視,讓他想要「拿回」自己的東西,或者某一個文化社會價值、刻板印象對抗(例如重男輕女)。甚至有些時候,只是「為了反對而反對」,因為在反對的過程當中,他才能夠找回那個一直以來失去的「控制感」。然而,這過程並不一定是不好的,因為有些時候他也的確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甚至幫某些弱勢的人爭取到了他們應該擁有的權利。

3.引起注意:

你小時候班上一定有那種「老師講一句,他要回十句」的人(然後通常就會被抓去罰站了),當然有些時候真的是他受到委屈,但也有一些時候他們只是希望自己能夠「被看見」(有可能是家裡面的長輩特別偏好某一個孩子的爭寵心態態),所以當一個場子裡面有別人搶走他的目光的時候,他就會試圖把目光搶回來。

其實,看起來有三個原因(當然還有可能有其他的原因),實際上只有一個原因:害怕被討厭、害怕不被接納(岸見一郎、古賀史健,2015)。所以有些時候,他口中批評的那個人,其實是內心那個無法和平共處的陰影。不過弔詭的是,這些方式並沒有辦法讓他們更受到其他人喜歡,反而將自己和別人的距離越推越遠,然後因為別人沒有很喜歡他,他只好繼續用他習慣的方式來「引起別人注意」,形成一種循環。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那該怎麼辦?

如果對方只是路人甲,切割別再聯繫是最好的方法。

但如果對方對你來說蠻重要的,其實真正要做的並不是在心裡面嚷嚷「真是遇到瘋子了」,而是要去想:「是什麼勾動了你的情緒?這個感覺是不是似曾相識?」——因為你最能改變的,只有你自己,而且關係是互相的,當你開始真的做出一些改變,對方也會被你影響(雖然需要一些時間),因為他發現以前的方式不管用,就無法用同樣的方法來對待你。(推薦閱讀:擁抱內在小孩:承認話語的傷害,停止複製的輪迴)

當我們被批評的時候,常常會想起過往不被重視、或者被踩在腳底下的回憶,所以有些時候那些語言勾起的情緒,是過往很多經驗的累積。換句話說,你真正的對手並不是那個批評者,而是心裡面那個「覺得自己會不會不好」的不安(松浦彌太郎,2012)。

在具體的做法上,不論你是批評者本人,或者是一天到晚被唸的苦主,可以參考下面的3步驟: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1.踩煞車

幾乎所有的療癒,覺察(awareness)都是第一步(胡嘉琪,2014)。下次,當你有類似的感覺(想要批評別人、或者是察覺到那個習慣批評別人的人勾起你的情緒),請先踩一下煞車(想像一下緊急剎車的聲音),不要太快就批評對方或者是頂嘴回去。如果可能的話嘗試離開現場,如果無法的話,可以進行幾次的深呼吸調整情緒。

2.放大鏡:

然後等到情緒比較穩定之後,再去看看剛剛發生了什麼事,你的感覺是什麼*,就像拿一個放大鏡去檢視自己的感覺一樣。如果你跟我相同,是比較少去感受自己感覺的人,我會建議「身體是很誠實的」,嘗試問問看你的肩膀、臉頰、肚子和胸口等等想要告訴你什麼,是緊張、焦慮、害怕、還是難過?

3.再播放:

當你發現自己的感受從何而來之後,一定要有讓它可以被「播放」的空間。你可以找一個信任的人說說你的感覺、或者是利用日記、圖畫把它宣洩出來。當一件被壓抑已久、被忽視的感受真的能夠有人看見(包含被你自己看見),它就逐漸不會一天到晚跑出來吵著要糖吃。當然,這段過程絕對不會是容易的,但只要下次你再和對方「狹路相逢」,能夠做出一點點不一樣的小改變,那種「為自己做點什麼」的成就感,也是言語難以形容的。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或許,批評者只是一個籠統的描述,也或許,每個人在生命的某一段時刻,都可能變成批評者。所以,重要的並不是把這些人標籤出來之後鞭打一翻,而是當我們看見這些批評背後也有其他的原因,看見他真正批評的並不是你,而是內心那個傷痕累累、還無法和平共處的自己,或許我們就能夠用多一點點的柔軟,去擁抱對方,也擁抱自己。

註解

前兩步有點類似周慕姿(2017)「情緒勒索」一書中的「停」和「看」、或者是好久以前的我在這篇文章《失戀的第五種可能》裡面寫到的「先止,然後觀」,說穿了其實就是「覺察」的分解動作,不少心靈成長書籍當中都有提到類似的做法,可見得萬法歸宗啊!

 

延伸閱讀

周慕姿(2017)。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台灣:寶瓶文化 。

岸見一郎、古賀史健(2015)。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葉小燕譯)。台北:究竟出版。

松浦彌太郎(2012)。不能不去愛的兩件事(張富玲譯)。台灣:麥田。

胡嘉琪(2014)。從聽故事開始療癒:創傷後的身心整合之旅。台灣:張老師文化。

 

推薦閱讀:給委屈的你:說出長久累積的心聲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About Author

海苔熊

在多次受傷之後,我們數度懷疑自己是否失去了愛人的能力,殊不知我們真正失去的,是重新認識與接納自己的勇氣。程威銓(海苔熊) 「台大心研所畢,彰師大諮商輔導所博士生,筆名海苔熊,是一種結合可愛與可口的動物,和哲學哲學雞蛋糕的老闆朱家安與泛科學前總編陸子鈞有著複雜的三角關係。目前為泛科學、女人迷、姊妹淘、30雜誌等個多平台的專欄作者,著有「在怦然之後」與「暖傷心」二書。」

3 Comments

不談正不正常了,你知道我們都有「病」嗎? – iSpace 愛空間

20 4 月, 2017at 6:23 下午

[…] 延伸閱讀:海苔熊談「批評者」: 吹毛求疵的背後,是失去安全感的靈魂 […]

【為你選書】《姊就是大器》看見優勢,改變生命軌跡 – iSpace 愛空間

27 4 月, 2017at 2:56 下午

[…] 我們時常擔憂自己的能力不足,害怕投入全力去做,依然做不好,所以乾脆將自己的實力隱藏起來,說服自己已經盡力,不願意再冒險前進,不去做讓自己更有成就感的事。(推薦閱讀:海苔熊談「批評者」: 吹毛求疵的背後,是失去安全感的靈魂) […]

告別心中的不安:歡迎光臨,您先請坐 – 愛心理

29 6 月, 2017at 10:32 上午

[…] 推薦閱讀:海苔熊談「批評者」: 吹毛求疵的背後,是失去安全感的靈魂 […]

Leave a Reply to 【為你選書】《姊就是大器》看見優勢,改變生命軌跡 - iSpace 愛空間 取消回覆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