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心理界限

  • 0

打破內心阻礙,有效建立心理界限的三個練習方法

Tags :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延續著「一張圖帶你讀懂,為什麼我們總是很難建立心理界限」,這裡我要來跟大家談談怎麼克服設立停損點的阻礙。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建立心理界限之後:原來憤怒的存在,是對自我的保護

Tags : 

作者:林俐Li Lin

「我如果生氣了,是不是很自私?」
「只是一件小事,我真是小心眼的人!」
「我是不是很易怒?慘了,別人會怎麼看我?」

Read More
Read More

  • 1

建立心理界限:媽寶老公、媳婦與惡婆婆的恐怖三角關係

Tags :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親愛的,這個長假與朋友聚會時,剛巧認識了一位有趣的「時尚媒人」,她知道我心理師的背景後開始跟我聊起她在與客戶諮詢時經常遇見的問題。

因為在美國生活過很長一段時間,因此我們的對話裡參雜著大量的英文,也討論許多東西文化的議題,還有華人家庭裡常見的現象,她告訴我在台灣市場的媒合專業裡,不可能忽略掉「家庭契合」這個選項,然而隨著知識水準的提高,越來越多年輕女性很在乎另一半是否是媽寶,甚至未來與婆婆不和的情形該如何處理。

Read More
Read More

  • 2

建立心理界限:愛不是交換,是很深的尊重

Tags :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那天和朋友討論到關係相處的情境,我們彼此交換看法,沒想到過程中激盪出令我深思的火花。

其實故事很簡單。

男孩工作了一整天很累了,想要好好放鬆吃頓飯,但時間有點晚已經九點多,女孩剛跟朋友吃過簡單的晚餐,覺得可以再陪男孩吃一點,但知道男孩要十點才到,便開始嚷嚷著說:「也太晚才吃了!我好累想睡覺了!」男孩心想其實自己真的需要好好吃一頓,但也不想勉強對方,又感覺女孩不停催促,便說:「那你去休息吧!我自己去吃!」女孩又立刻說:「不要啦!我陪你去吃,我會振作精神,你快過來吧!」但男孩已經因為一整天的疲憊,其實需要的就是放鬆吃頓飯。

Read More
Read More

  • -

「你憑什麼管我?」寫給討厭父母關心的你們。

Tags : 

作者:吳姵瑩Chloe Wu諮商心理師

 

成為真正的大人之前,有很多大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讓他們感覺不稱職的父母,可能是當時父母正在創業,或陷入職涯最困難的階段,或者正經歷婚姻或財務的危機,而將自己的困擾發洩在孩子身上,又或者根本沒有時間陪伴孩子,而造成大孩子心中長時間的傷害。

小路就是這樣的孩子。他印象深刻的一段往事是,曾經在小三的時候,發燒身體不適,嘔吐之後自己把地板弄乾淨,也把自己書裡乾淨,自己燒開水接著等著哥哥姊姊回家弄飯給自己吃,一直等到九點多母親回家後,跟媽媽說了自己發燒嘔吐後,接著就上床睡覺了。

小路說著,心裡一股股地委屈冒出來,他說一直以來他都感覺是自己打理生活,出國留學甚至出社會後也是自己在外打理一切,甚至心有餘力時還幫助身旁許多人,一直到自己疲憊不堪。(推薦你看:建立心理界限:界限清楚了,關係才會更緊密

令他難受的地方則是現階段的母女相處裡,很容易感知到母親對自己叨念,甚至很快聽見母親對自己的不認同,而任何母親對自己關心的話,對他而言都成了責備,他經常心裡出現聲音是:「你到底憑什麼管我?」「你要我好好照顧自己,難道你覺得我照顧不好自己嗎?難道你沒看見我都是照顧自己嗎?」「你說我不懂得感恩,究竟你要我感恩什麼?就因為你是我的母親嗎?那你有參與過我的童年嗎?」

他是個很有覺知的人,也意識到自己與姊姊看待母親是不同的視角,不禁回憶起童年,發現姊姊與自己差距八歲,在姊姊童年早期父母並不是最忙碌的階段,姊姊出生時父母都在家照顧,是一直到小路出生時,家中事業蓬勃發展,父母也開始奔走各地,他看見父母的忙碌,小小的心靈裡也將自己縮小,卻也巧妙地忽視心中憤怒與受傷的幼苗,一直到長大後幼苗已然茁壯。

親愛的,有時候會想要改變父母,讓他們成為自己心中理想的模樣,而對父母變得苛責要求,或者批判之餘又感到憤怒和挫敗,我們會以為自己在長大的過程中,早就脫離了父母,卻發現每一次見到父母就有強烈的情緒,而那也是一種尚未從原生家庭中分離的狀態,與父母之間的界限不清,來自於我們過往的痛苦與匱乏,而使得在與父母互動時,抱著不正確的動機和期待。(推薦你看:擁抱內在小孩:感受傷痛,以愛療癒遺棄之苦

我們仍希望從他們身上獲取曾經缺少的關愛、認可和照顧;
或者出於報復心理希望對方也承受那些不愉快的經驗,去批評指責他們的缺席。

而我們其實需要回到自己身上,去看見受傷的小孩,因為童年無法再重來,年邁的父母也無法再當你心中渴望的父母,重新回來愛和滋養你,所以親愛的,最快療癒與和解的方式,來自於自己,你可以這麼做:

1.擁抱內在小孩:

唯有擁抱自己的孩子,安撫與釋放心中所有對父母的情緒,才有辦法以清澈的雙眼看自己的父母。

有太多時候我們受過往的記憶、情緒羈絆,內心裡頭對家人有很深的埋怨和不滿,因此每當面對家人時,油然而生地是難以克制的憤怒,或過度敏感於他們的言語,甚至忍受度過低的現象,都是內心的小孩沒有被好好安撫。

因此當我們可以安撫好自己,才能夠平衡地開啟對話。你可以寫一封信給十歲的自己,好好與當時生病的自己對話,很有可能你在對話的過程,想起更多記憶的片段,都有可能。最重要的事情在於,你不再對自己隱藏內心的感受,你感覺到的孤單、受傷、難過與害怕,都是真實的,而你是那個陪伴在十歲自己身旁的大人,去傾聽陪伴他一切的心聲。

2.療癒心中的父母:

當你接納內在小孩,也清理內心積存的情緒時,你會感覺到自己有辦法帶著中性的雙眼去看父母,你也會發現自己不再去期待或要求父母,當你心中的理想典範,他們就是他們自己,就如同你就是你,那個可愛又天真的你一樣。

而你可以如實地理解自己,包括你的感受時,你也就能如實地理解當時的父母,並且開始給出寬恕,或者擁抱當時的父母。

而逐漸地,在與父母的日常互動中,你能逐漸給出愛和尊重,你能開始看見那些過往你所認為的叨念和干涉裡,是他們所認為的愛的付出和給予,你可以清澈地看見後,就能去決定你要接受這樣的觀心形式或者為了你們的關係開始轉換,讓父母更懂得如何運用你舒服的方式靠近你,而不是不斷讓你感覺被限制。

親愛的,界限的建立和拿捏其實需要不斷練習,尤其當我們過往遭遇過被忽略的傷痛時,更會在界限建立中引發更多衝突。當我們與內在小孩和解,與過往父母和解,界限建立就更迎刃而解,也為彼此的關係注入更多的自由和溫暖了。

 

延伸閱讀:擁抱內在小孩:療癒自己也療癒心中的父母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 -

建立心理界限:你已經成年了,為什麼要一直當孩子?

Tags : 

作者:吳姵瑩Chloe Wu諮商心理師

「我不喜歡我父母一直管我,甚至左右我的選擇,就連我要做什麼工作,他們都有一堆意見!」你抱怨著。

「他們又愛嫌我男朋友,一直說我可以找到更好的,又一邊說我要不要去出國念書,可是我已經快三十了,為什麼他們還這樣問我,好像我怎麼做都不夠好!」你心裡充滿委屈。

「你現在還住在家裡嗎?」我問著。

「對啊!你也知道現在外面的房租有多貴,而且住家裡又可以省錢…」你理所當然地說著

「說真的在家裡很多事情都不用做,我媽都會準備我的晚餐,整理衣服跟房間,我都快變成生活白痴了,我自己去外面我都懷疑是不是能生活。」你邊說邊覺得無奈。

我看著眼前年近三十的你,心裡卻浮現大寶貝的畫面,還依偎在父母身邊,一邊攀著父母索取照顧,一邊又推開父母餵食的手。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親愛的,我在實務工作中遇見了很多想要掙脫父母的大孩子,一腳跨在家門外,看見外面世界的自由與挑戰,一腳縮在家門內,看見家裡面的紛擾與被照顧的舒適,大孩子們很為難也很掙扎,一邊感覺被愛的窒息和抑鬱,一邊感覺掙脫的未知和恐懼,人生一直處在迷茫裡,他們很想飛,但他們會說:「你看我又能怎麼辦」。

若單就經濟層面而言,付出房租如果可以為自己爭取更多的物理空間和心理空間時,我就不覺得房租是花費,反而覺得房租是筆很棒的投資,投資我們生活模式的自由感,同時投資我們輕鬆與自在的心情,不用一天到晚被盯哨,而帶給我們更多心力去創造,並且能在拉開距離後,更有力氣去愛自己的父母,提升相處的品質。

然而這些大孩子的困難在於,他們成為大孩子,並不單純是父母的過度照顧,而是複雜的家庭關係裡,讓他們覺得需要繼續當個孩子。(推薦你看:設立界限的三種困難

想想:是什麼讓經歷空巢期的父母,必須要繼續當父母,像是對待青少年子女一般的對待你?是因為孩子的行為不夠成熟、不夠負責任嗎?還是父母總是習慣性承擔或者替孩子選擇,卻一邊責備孩子為何不像隔壁誰家的孩子一樣上進?

想想:為什麼他們不能悠哉地回歸兩人的夫妻生活?還是兩人的夫妻生活從來沒有協調過,因此一定要有一個孩子留在家裡,調節家中的氣氛,而留在家中最理所當然的方式,一種是永恆孩子的樣貌,一種則是生了病的孩子,而往往是精神情緒相關的疾病困擾。

這樣的情形,在華人文化裡已經不在少數,而當你是那個無法離家的大孩子,有兩件事情你需要好好學習:

1.跳出依賴與被照顧的舒適圈,學會負責任:

當我們長大成人,我們與父母的關係,便從「小孩與父母」轉換為「成年人與成年人」的關係,模式也從「依賴與權威」轉換成「互惠」的關係。我們需要從父母的主導裡,走出自主與獨立,有時候需要經歷一番抗爭才能獲得,這也是青春期孩子長出自我時最容易看見的衝突,而乖巧的孩子往往反抗期被延宕至成年甚至中年才展現。

當我們已是成年,給予父母尊重,而非事事服從後的心理壓力,演變為情緒問題,更無力自主生活之外,也消磨自己的價值,惡性循環下成為不信任自己的成人,也讓父母介入操心你的生活。因此練習為自己生活做每一個決定,也為每一個決定負責,而非責怪他人或責怪自己。唯有學會為生活的大小事負責,開始區分父母的聲音與自己的聲音,逐漸體認到自己的人生與父母不同,而你就是獨特的個體時,才有機會真正長大。

2.退出父母的關係,不再當小三:

所謂的小三就是平衡兩人關係的第三人,當夫妻有無法解決的衝突或者憤怒時,往往會將情緒、抱怨投注到另一個人身上,而孩子就是最安全的小三,有時候他需要當調解員,有時候他需要當橋樑,甚至需要當出氣包,因此這既安全又失敗的小三,因為永遠無法促進父母的幸福,而經常有低落的自我價值和強烈的自我懷疑,因此內心狀態更容易退回脆弱無助的「小孩」狀態,需要父母的照顧,卻又經常需要像「成人」一樣理智地協調一再發生的重複衝突。

而這需要透過建立界限,了解到自己不需為父母的爭吵負責,不需承擔父母在婚姻中不滿足的情緒,父母需要回到彼此身上正視長年未解決的矛盾,而不是讓戰火延燒到孩子身上。無法離家的孩子往往會說:「我不能放他們兩個人..」而背後代表他經常看見兩人的爭吵或冷戰,而認為自己有責任去調節氛圍,卻忽略了自己成長與獨立的責任,為了避免父母因不滿而關注彼此,就會在潛意識裡透過許多不成熟的舉動、莽撞頂撞他人、衝動購物、或者身心化地產生許多身體病痛,像是難纏的皮膚疾病等,更常見的則是憂鬱或焦慮等情緒的困擾導致無法正常工作,繼續「迫使」父母無法卸下父母職責,而孩子繼續待在家中被照顧。(推薦你看:有界限就是自私?八個常見心理界限迷思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親愛的,界限的建立與獨立分化,其實在青少年時期就開始。當你更清楚自己是誰,你就能去做自己真正渴望的事,而那股心理的自由,也是在界限與和父母分化獨立出來後,心中的輕鬆與自在感,你開始體認每一個人都該學會獨立,也擁有權力去享受快樂與自主,更可以去滿足自己的需求。當你懂得負責,你就享有自由,你就不再是嗷嗷待哺又痛恨管束的大孩子了。

而往往我們在分離的過程,會遭遇父母的反對與衝突,父母分離的焦慮會引動我們內在的罪惡和自責感,但同時也是因為我們並未意識到自己是獨立的個體,應該開始要與他們坦然正面溝通,也正視自己依賴的孩子面向,在每一個時刻都練習支持與肯定自己可以成為成熟的大人,我們就能在覺醒中獲得身心的自由。

 

陪伴你成長:【關係界限】建立自尊與原則的人生

 

延伸閱讀:建立心理界限:界限清楚了,關係才會更緊密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 1

建立心理界限:親愛的,你愛我就應該為我改變?

Tags : 

作者:吳姵瑩Chloe Wu諮商心理師

 

親愛的,很多人困擾著多年來的親密關係或者親子關係,總是有道難以跨越的藩籬,溝通的障礙、對方聽不懂自己的話、對方沒時間陪伴、總是為同一件事爭論不休等等,而很多原因其實是彼此已經干涉彼此界限,而雙方都感覺在關係中被壓制、不滿因此更加牽制彼此而不自知。

有時候我們太深信,只要對方改變我就沒事,而這正是界限建立的大忌,因為這意味著你試圖控制對方。

http://gty.im/141269725

Read More
Read More

  • 4

有界限就是自私?八個常見心理界限迷思

Tags : 

作者:吳姵瑩Chloe Wu諮商心理師

親愛的大家,在推廣「心理學在生活」的觀念已經好一段時間,看到許多人在心理學的觀念裡獲益,也有許多人對心理學感到困惑和恐懼,因為這些觀念有別於深植於我們內心的文化觀點、教養以及人際互動方式。

然而這些深植於心的恐懼,讓我們陷入一段段消耗自己關係裡,我們很難去拒絕,也很難保護自己,因為害怕拒絕之後會沒有朋友、會失去被愛的可能性,而讓自己在強忍的無奈裡要自己去討好與付出,也讓自己被他人予取予求,也因此我們馴養出一段段不夠尊重也不夠獨立的關係,在關係裡既相互依賴又相互指責,依賴對方給出的認同,又指責對方對自己的索取。(親愛的,你清楚你在人與人之間的界限嗎?

Read More
Read More

  • 0

【好文分享】六種危險行為,教出失去心理界限也讓你心痛的孩子。

Tags : 

翻譯編輯:吳姵瑩Chloe Wu諮商心理師 / 林俐LI LIN

“Spoiling doesn’t prepare your children for anything but heartache later in life.”
– Laying Down the Law
寵壞你的孩子並沒有任何幫助,只是造成未來的心痛而已。

照常理而言,被寵壞的孩子會漸漸成長為被寵壞的大人。這會影響他們生活的種種,像是維持穩定工作、維持友誼、擁有伴侶,以及體驗健康的人生。被寵壞的人是自私且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的,但你要怎麼能夠知道誰是被寵壞的呢?又怎麼幫助他們了解他們的行為會危害到其他人的呢?

HERE ARE 6 BEHAVIORS THAT CREATE SPOILED PEOPLE (AND HOW TO AVOID THEM):
以下是六種行為會製造出被寵壞的人(以及避免被寵壞)

1. GIVING INTO EVERYTHING. 給予所有

被寵壞的人永遠不懂界限為何物。父母親與朋友總是迎合他們所有的想法,這些孩子一鬧彆扭,就會得到他們想要的。成年後,他們的脾氣變得更暴烈與不穩定,舊有的行為模式-「只要我喜歡,我就可以得到」。由於他們習慣使用這種手段獲得他們所想要的東西,只要有任何人不順從他們的要求,便會被他們折磨。

被寵壞的人有時瀕臨心理疾病的困擾,因為他們無法看清妄想的慾望與現實的差異。(譯註:他們覺得所有人都該滿足他們,即使是自己的幻想也是,因此看不清現實的限制。)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親愛的,雖然你無法將時光倒流回他們的童年,但你可以設置一個自己的底線。「不」這個詞必定會激怒他們,但你一定要持之以恆的幫助他們意識到自身行為是很重要的(對他們的心理健康也很是)。他們可能因此不會繼續待在你的周圍,但如果他們依然在那兒,表示你完成了漂亮的任務!

 

2. REINFORCING NEGATIVE BEHAVIOR. 加強負面行為

被寵壞的人會踐踏任何妨礙他們的人,他們拿走自己想要的,以為世界是一直繞著他們轉的。他們進入公司,踐踏所有阻礙他們前往成功之路的人事物。他們也會利用人際關係,一旦達到目標就甩了別人,而且不會有一絲的悔意。

為了卸下他們的行為,你必須使用正向的增強。面對任何負面的舉動,你需要建立幾個正面的。所以,親愛的如果你目擊了有人使用惡劣手段只為達自己目的,你可能會想讓他們知道惡人有惡報。沒有什麼比讓被寵壞的人知道他們會被懲罰更使人心煩的事了。他們不知道什麼叫做「適可而止」。

3. PICKING FIGHTS.挑釁

被寵壞的人會使用戲劇化的方式引人注意。他們會向與其違背的人挑釁,並從背後捅你一刀。他們會貶低你的意見,掉頭走人,最後再拿出來自己利用。他們根本沒有後顧之憂,一旦決定要得到,就會不惜一切代價。
親愛的要謹慎以對,並非每個爭執都需要成為自尊之戰。你好好的守住自己的位置,保持你的界限。被寵壞的人會忘記你試著完成什麼目的。直到下次的情緒來到,他們會稍作休息一陣子。

4. DESTROYING YOUR IMAGE THROUGH MANIPULATION.用操縱的方式破壞你的形象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被寵壞的人是自戀的,他們會用虐待、卑鄙和控制的方式去操縱,當你不去參與他們想要你做的事,他們會讓你感到很糟糕(內疚)。這些人不在意他們怎麼傷害你,只要他們得到自己想要的就好了。

被寵壞的人不接受自己擁有弱點。揭露他們的弱點,並不是要向他們強調那些不安全感,而是告訴他們當表現出惡毒時,人們是會受到傷害的。他們有他們的脆弱,所以在面對這些操縱者時,保持謙虛,讓謙虛成為你的盔甲,展現出謙卑的樣貌,表示對他們的原諒但同時該遵守的原則還是堅持。親愛的,千萬別被他們的怒氣折磨到自己。

5. REWARDING POOR ACTIONS.給予偏差行為獎勵

被寵壞的人習慣吹噓自己,像是他們是如何得到新工作或交新的女友。他們會創造出奧斯卡金像獎等級的故事,就算有害,只要能獲得注意,他們都不在乎。鼓勵這些偏差的行為模式,等於在給予這些自我中心和被寵壞的人繼續做下去的動力,如此一來他們將看不見後果。
在有良好行為時給予誇獎。如同父母對孩子的方式,鼓勵正向行為。成為一個正向的效仿對象,你無須吹噓自己的作為,而讓他們透過你,親眼目睹何謂同情心、同理心與善意。讓他們知道付出與接受是同等美麗的。

6. LACK OF CONSIDERATION.欠缺體諒的心

被寵壞的人是無法體恤他人的,他們往往表現的很具侵略性。他們會用威嚇的方式博取其他人的關注。他們的行動偷偷摸摸且常是預謀好的。一位有名的古巴詩人- Jose Marti曾說:「自私的人是小偷」如果你放縱他,那麼他將偷走你的心、你的金錢以及你的生計。
我們都曾被教導去滿足自己的需要,被寵壞的人則會將這個概念發展到「淋漓盡致」。你無須滿足他們的需求,你也不需要去參與任何他們要你做的事。再一次親愛的,設置界限是很重要的。對眼前這個人展現愛和關懷,大部分被寵壞的人是缺少某些生命中的結構,因為他們的世界沒有規範,所有周遭都慣著他們。如今長大成人的他們,始終不明白這個世界是怎麼建構的。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被寵壞的人無處不在,親愛的,你可以用更健康的方法來面對他們,讓自己不會掉入他們挖好的陷阱。你也沒有義務要逗他們開心或付出所有。用你的覺察,一步一步帶領他們成為有著健康思想與行為的更完整的大人。

出處:6 Behaviors That Create Spoiled People (And How to Avoid Having Them)

延伸閱讀:親愛的,你清楚你在人與人之間的界限嗎?

推薦課程:擁抱內在小孩~心理界限訓練六講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 0

別再鑽牛角尖了!因為你值得被自己被他人重視。

Tags :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感覺自己鑽牛角尖嗎?因為你情緒太滿了!一文之後,也跟大家分享幾個故事,讓你們感受「為自己做點事」的力量,以及停止鑽牛角尖的舒爽感。

Read More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