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如何在孩子早期給出絕佳安全感

Date:11 5 月, 2017

【文章】如何在孩子早期給出絕佳安全感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有許多人在探索自身的安全感後,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童年,感受童年裡的回憶如何形塑出自己的安全感,甚至有許多缺乏安全感的人,很難在記憶裡搜尋到親密跟被疼愛的記憶。

有許多心理學家針對「母愛」、「依附」等進行過不同的研究,其中最有名的是 Harlow曾經做了一系列殘忍的恆河猴實驗,將他們從生母懷抱裡帶走,給予用鐵絲做的母親提供奶水,以及絨毛做的母親卻不提供奶水,卻發現小猴子對於「愛的接觸」所獲得的安全感,遠大於被餵食的安全感。而每當小猴子受到驚嚇,都是直接跳網絨毛媽媽懷裡,即使絨毛媽媽沒有回應,甚至沒有完整的面容,一樣給予小猴子相對多的安全感。

 

 

因此家庭親密度,基本上是我們安全感的基地,擁抱對孩子而言就是一種給予、價值感、被接受、被包容的感受。所以當我們有能力給出孩子撫觸,可以注意的是,安全感集中投射在我們的背部,背後的擁抱比起正面的擁抱更具療癒性,因為前胸我們往往還可以自己打理,但背部則需要交給別人去照顧。孩子到了某個階段,會開始脫離對照顧者的觸覺依賴,轉而視覺依賴,因此被照顧者關注就能助長他們的安全感。

被照顧者需要以及不被攻擊是很重要的,Harlow更設計出「惡毒媽媽」給小猴子,將絨毛媽媽噴出釘子和氣體嚇小猴子,卻發現不論牠受到什麼樣的對待最後還是會投身「惡毒媽媽」的懷抱,但是在與其他猴子的接觸裡出現極大的問題,因為照顧者的攻擊毀損孩子早期對自我價值的肯定,以及對環境的信任,他需要的是穩定具有一致性的照顧者,來建立自我與他人意象的安全,而攻擊與溫暖的反覆出現,強化孩子的無助與無能,更強化他對外在外環境的焦慮,因此在人際裡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往往跟早期被攻擊的經驗有相關。

 

 

另一個心理學大師—華生,是行為主義創始人,認為給孩子飯吃就是親子建立連結的唯一要素,不必關心情感只需要塑造行為,不用和孩子有情感接觸,否則會寵壞孩子,只需要機械般的付出,而這樣的孩子養出來獨立性都很強能力也很高。他甚至提出教育萬能說:「給他一打健康的孩子,他可以訓練成醫生、律師,也可以成為乞丐或盜賊」,也就是後天的教育學習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習性。但是,華生的孩子中,女兒自殺未遂,一個兒子流浪街頭偶爾回家要錢,一個兒子與華生老死不相往來,一生不得志,後來也自殺身亡,只有一個孩子是相對正常。而華生的太太也無可奈何,認為華生是行為主義的大師,教養方式怎麼能不貫徹他的理論呢。而當我們再去追究何以華生會提出這樣的理論時,就會發現他是從小及缺乏母愛的人,而一生則是致力於證明沒有母愛的自己也可以活得很好,才會發明了像是虎媽一樣的教養方式。

相信到這裡大家不難理解穩定的接觸和關注對孩子的重要性,當然身而為人且當我們身上不只是照顧者的角色時,必定在照顧與給予的過程裡有許多壓力,因此重要的在於,我們需要能堅定自己的教養方式,破除早期「寵壞」孩子的迷思,給予孩子支持和撫觸,而孩子將能內化形成對自己的支持和撫慰的能力,而擁有對自己、對他人、對環境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