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s: Psydetective

  • 0

淺談關係界線──人與人之間的付出,都並非理所當然

Tags : 

作者:貓心 Psydetective 科普心理學家

你是否也曾在人際關係中受過傷?無論是你想和別人更親近,卻被對方拒絕;或是你想和對方保持距離,而對方卻不斷地步步逼近,使你喘不過氣,不知道該怎麼辦,最後就索性封鎖了對方?

我想,無論是什麼樣的經驗,那肯定都很不好受。

而這篇文章,我並不是要談談界線的拿捏,對我而言,那不是我擅長的東西。我想談談的是,關於人與人之間的義務。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春節特輯:年節焦慮,是我們對未來不確定的想像

Tags : 

作者:貓心 Psydetective 科普心理學家

每到過年,總是會聽到許多朋友抱怨,過年時期回老家,總是親戚間的拷問、八卦時間。原本應該是歡樂的新年,為何會變得如此具有壓力呢?這或許是因為在我國「關係主義」的脈絡下,人們非常重視「家族」的關係。如果一個家族的人家業有成,可以說是光耀門楣,而平時那些聽都沒聽過的長輩,到了年節時刻,便因此紛紛出現,透過這些詢問,來交流家族中的最新資訊。

Read More
Read More

  • 0

隱藏在表層行為之後──一個焦慮者的獨白

Tags : 

作者:Psy-Dectective貓心 科普心理學家
這篇文章,來自我與諮商實習督導的一次談話。
我是一個很容易遲到的人,尤其是到學校上課,幾乎大學之後就沒有準時過了。當然,和督導約好的時間也是。 這問題聽起來還蠻棘手的,畢竟在這個社會的標準之下,準時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如果是演講或是重要的事情,我還有辦法準時到達,但若是長時間固定的行事曆,我就很難準時抵達,總是被做不完的事情給困擾著,不斷地焦慮著,一旦事情沒能完成,就很難讓自己解套,困在未完成的焦慮情緒裡,很難準時地去做其他事情。
未完成的事情讓我睡眠時間不足,連帶也讓我很不情願地去學校上課。或許到了課堂上,依然是不斷地在焦慮著,為了減緩焦慮,便是不斷地滑著手機,透過這些刺激來轉移注意力。手機的訊息總是立即性的酬賞,回饋是迅速的,引人注意的,自然而然就容易沉溺在裡面了。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揮之不去的完美主義:為什麼我們總是對沒做好的事如此焦慮

Tags : 

作者:貓心Psydetective 科普心理學家

前一陣子,在準備論文計畫口試時,我面臨了極大的壓力。每當我將寫好的論文段落交給老師,卻被老師要求修改的時候,我就會覺得非常的焦慮:焦慮自己還有尚未完成的事情,焦慮自己是不是還有哪裡沒做好。在某一次,老師用line傳訊息問我某個地方怎麼漏了圖表的時候,我竟在高雄的街頭上瞬間焦慮症爆發,雙手顫抖不已。

Read More
Read More

  • 0

你想得也不一定全對!跳脫對錯,遇見更寬廣的世界

Tags : 

作者:Psy-Dectective貓心 科普心理學家

在進入諮商所之前,我對於諮商師都有一個溫柔的想像,好像每一個諮商師,都是溫柔而溫吞的。

在進到諮商所,修了一年半的課之後,我開始對諮商有了不一樣的觀點。諮商師永遠離不開「人」的這個角色,而人生而為人,必受其先天的基因與後天的環境所影響,我們的個性從何而來,在心理學界仍有許多的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的生命經歷,必然深深影響著我們看待事情的方式。

Read More
Read More

  • 0

貓心的生命反思:迫切追求耀眼的光環,是缺了愛的肯定

Tags : 

作者:Psy-Dectective貓心 科普心理學家

在下筆寫這篇文章之前,其實我是有一些猶豫的。畢竟現代人講求的是特定主題、特地解套方式、特地人生解答。

但很抱歉,我這篇文章能給的,只是一些人生的思考方向。

Read More
Read More

  • 0

說出來,就會比較好?關鍵其實在於………

Tags : 

作者:Psy-dectective 貓心 科普心理學家

從我接觸到心理學和心理諮商開始,常常會聽到別人說一句話:「說出來,比較好。」

我不確定這句話的來源,有多少人是接觸過一些心理學,受到精神分析所影響,因而有了這樣的想法;又有多少人,其實不了解心理學,只是單純地希望聽到對方的故事,好讓自己不再處於困惑的狀態中,因而對這句話這麼相信著。

Read More
Read More

  • 0

「我這樣算走出來了嗎?」問幾遍,才會讓你感覺心安?

作者: PsyDetective貓心 科普心理學家

最近,在一些因緣際會之下,我和系上的夥伴,一起帶領一個情緒探索團體。

在團體中,有一些人談到了和失戀有關的負面情緒,而這些負面情緒,常常壓著我們失去一般生活的樂趣,也讓我們急著想要擺脫它。有時候,在失戀很久了之後,有一天,突然因為聽到了一首歌,又再次想起了他,我們總是忍不住問自己一句「我這樣真的走出來了嗎?」

Read More
Read More

  • 0

你不該有這麼多情緒:同理自己,才能真正掌握情緒

作者:Psy-Detective 貓心 科普心理學家

情緒同理,一直以來都被視為是諮商的基本概念。完善的情緒同理,讓當事人得以說出許多壓抑已久的情緒。但是,到底為何情緒同理這麼重要?

其實,這背後有著腦科學的研究輝映著。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當痛苦都在比較:情緒被否定,自卑就開始蔓延

作者:Psy-Dectective貓心 科普心理學家

前幾天,我隨著實習機構的老師,帶領高中生營隊參訪八里的樂山療養院。

對我而言,這樣的參訪是有趣的,能夠進到一個平時不會接觸到的環境,看看那兒的院生[1],看看那兒的老師如何陪伴與照料他們。

不過,在觀賞療養院介紹的影片時,看著影片內,這些院生雖然智力不如常人,又有著生理上的障礙,卻總是微笑著,讓我想起了一件事情:「生為一個生理功能正常的人,為什麼要憂鬱呢?」就在我出現這樣的想法時,我頓時被自己的這番話給嚇到了。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為PTT,點一盞溫柔的燈:寫在台大情殺案之後

作者:Psy-Detective貓心 科普心理學家

PTT掛了,朋友和我抱怨沒有PTT用很痛苦。作為一個許多和我同輩的人,PTT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對棒球迷而言,也是如此。許多球迷總是聚集在棒球版上,討論著比賽的賽況。

昨天晚上,中華職棒總冠軍賽第三場開打,中華職棒臉書粉絲團的小編,透過電腦軟體設計了一張,平時棒球版上職棒轉播的版面。但讓我覺得有趣的是,底下一位網友的留言:「沒有匿名,就不能罵人了耶。」隨意看看底下的留言,確實和平許多,少了很多攻擊性的語言。

Read More
Read More

  • 0

白目者的人際告白:我又做錯事了?可以原諒我嗎?

Tags : 

作者:Psy-Detective 貓心 心理學專家

 

最近在經歷了一些事情之後,突然對愧疚與原諒這一個議題深有所感。

在小時候,每每在被她人認定「做錯事情」而挨罵的時候,總是得要向他人道歉。漸漸地,挨罵,似乎就和「我做錯了」融為一體,只要當別人生氣了、難過了,似乎就是我做錯了什麼。

Read More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