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心理學:總是愛錯人的重複劇碼?痛苦裡有人生必修學分

  • 0

分手心理學:總是愛錯人的重複劇碼?痛苦裡有人生必修學分

Tags : 

作者: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

「這是我第八次這樣告訴自己了!」她在心理會談中這麼告訴我。

幾年前,一位高一的女孩子因為感情困擾前來向我求助。她告訴我,有幾個男生同時追求她,但後來又到處說她壞話,散播她行為不檢點的言論,令她既生氣又委屈。

「妳從這件事中領悟到了什麼?」我問她。她堅定地說:「不可以太相信男生!」

「從小到大,這是妳第幾次這樣告訴自己了?」我接著問。她告訴我,算起來應該有八次了。

「為什麼,我總是一再遇到這樣的事情?」她哭訴著,這也是我很想問她的。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往前走、找方法,往回看、找解套

通常,在心理會談中,個案是帶著無法解決的問題或過不去的瓶頸前來。我會陪著個案一起找出更多有效的解決方法,亦即讓個案看到自己在面對困境時是擁有更多的可能性的;一方面具備更多的策略可以嘗試,另一方面也帶著更大的能量與勇氣去面對問題。我們工作的眼光是朝著未來的。

即使如此,也常會發現,個案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卡住了,想要往前走卻無法前進,或無力前進,堅持要停留在原地。這時候,我們得陪著個案往他身後一探究竟,是什麼牽絆住了個案,進而把那捆綁住個案的繩子給解開。而追溯到遠處,往往是一些人際關係中的創傷,特別是在生命早期與重要照顧者之間的愛恨糾結。

這女孩告訴我,她其實一直很討厭男生。因為小時候的一次難堪的經驗,讓她心底深深受傷,而父母在當時沒有站在她那一邊,支持著她、保護著她,令她始終感到相當委屈難受,也難以諒解父母。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一再上演的人生戲碼

於是,在親密關係中,她一方面對於異性的關愛有著強烈的渴求(源自於渴求父母的愛時感到匱乏),但又不願意輕易地接受一份感情(來自於對男性的不信任與厭惡)。當有男生追求她時,她通常不會明確地表明拒絕或接受,仍然熱絡地與對方互動,營造出曖昧不明的氛圍─這讓她有著一份安全感。(邀你看看:為什麼會愛的這麼辛苦?心理歷程圖告訴你:愛,要懂得轉彎。

但這卻讓追求者心裡越來越不是滋味,特別是當她的追求者不只一位時。追求者們發現這女孩竟然同時與許多男生曖昧地互動,在久久得不到明確答案,又害怕被拒絕的情況下,轉而透過說女孩的壞話來保護自己的自尊。

當個案發現這些當初殷勤追求的男生,態度有了180度大轉變時,在困惑與氣憤之下,做出了「男生都不值得信任」的結論。而這樣的戲碼,在個案短短十幾歲的人生中,已上演了好幾次。

我試著讓這女孩看到,她是如何讓這齣戲一再地透過不同的形式,在親密互動關係中上演,沒完沒了。也讓個案看到過去的創傷對她的影響,以及她是如何發展出一些因應痛苦的僵化模式來面對每次的親密關係。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類似的困境為什麼反覆出現?

過去的創傷經驗,常對我們有著難以招架的影響。有時候,創傷的形成可以不用是災難性的重大事件,他人的一個眼光、一句話語,就足以在我們的心底留下深刻的傷痕。

然而,我們終究可以選擇不要成為過去經驗的受害者,而是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用新的態度與決定來面對未來。這其中的關鍵在於,我們是否能夠從過去的創傷中獲得足夠的學習。

當我們沒有從困境或痛苦中充分學習,類似問題所引起的痛苦仍然會一再地找上門來。

痛苦是一種身體或心理上的感覺,代表著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了挑戰與瓶頸,讓我們的生存受到威脅,或者需求未能滿足、目標無法達成、期待落空等。痛苦的感受終究會過去,但是面對痛苦的因應方式卻可能為我們後續的人生製造出更多的問題。(邀你看看:開始懂了,原來我要的愛情不斷讓我受傷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面對苦難的兩種態度

我們在生活中所受的苦,最終會以兩種形式存留在我們的身上,一個是創傷,另一個是智慧,端視你面對痛苦的態度而定。

大部分的人面對痛苦,總極力想著要甩開痛苦、擺脫痛苦,於是發展出一系列防衛性的因應反應,包括否認痛苦的發生、壓抑痛苦、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或者怪罪、抱怨、批評或指責他人。

痛苦不被正視,雖然一時感受不到痛苦了,但終究會在內心深處形成創傷,在未來類似的情境中被勾起,小則隱隱作痛,大則如火山爆發。過去習慣用來因應或避免痛苦的行為模式自動化地被啟動,常成為生活中的不適應行為,甚至變成了「症狀」。

心理治療中常說「症狀」是具有「功能」的,指的就是這些症狀最初是用來因應痛苦的有效策略,但時過境遷,威脅不在,當事人仍堅持使用這些過時的因應策略。逐漸地,這些因應模式轉而成了不適應行為(或症狀),反而成為另一個困擾來源。(推薦閱讀:心理學就在生活中,是痛苦讓我們注意到它

然而,如果面對痛苦,我們因應的方式不是試圖逃避它、解決它或消滅它,而是面對它、貼近它,細膩地感受它,用心去體會:「痛苦究竟想要傳達給我們的訊息是什麼?」「我們可以從中學習到什麼?」那麼結果便會大不同。

生活中的磨難,不論是一段令人難受的關係、工作上的挑戰、或者金錢、健康、自我價值……等議題,都是人生的功課,我們需要從中充分學習,明白了某些道理,才能拿到學分,痛苦於是離開。

這學分便是人生的智慧,擁有這份智慧,使我們足以去面對未來的挑戰。而你會發現,相同的磨難將不再找上門來,因為你學會了,成長了,茁壯了,問題都不再是問題了。你的內心深處將不需要用創傷的形式,時時提醒著你威脅的存在,因為你早就擁有成熟的智慧,有足夠的力量去因應這些困境了。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最有復原力的人,是最能從苦難中獲得智慧的人

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關注的主題之一「復原力」(resilience),探討的是一個人是否可以從挫折與逆境中,很快地站起來,回到往昔的生活步調中,甚至脫胎換骨地活出更美好的人生。

許多人在人為或天然的重大災難後,儘管幸運地逃過死亡,卻出現嚴重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或者從此一蹶不振,再也無法回到生活常軌中,甚至出現各種後遺症。

然而,卻有一些人經過生活壓力事件的洗禮後,心理素質變得更強壯。除了很快地振作起來之外,也更積極、更樂觀、更有力量,將自己推向另一個人生境界。他們具有令人驚艷的復原力。

我認為,這些具有強大復原力的人,往往是最能從苦難中學習的人。他們不是不痛苦,但絕不設法逃避面對災難帶來的苦痛,而是靜下心來向內觀察自己內心的苦痛。他們將苦難當作人生的導師,不斷地問自己:「這個苦難教會了我什麼?」

於是,他們可以帶著從苦難中獲得的智慧往前走。此時,他們是更成熟的,他們更有勇氣、也更有能量地迎向未知的人生。智慧衍生出來的便是更多的選擇,讓他們在遇到下一個人生困境時,可以有更多的辦法去因應與解決,這便是「彈性」。(邀你看看:心理師的自白:但願我是哈利波特,揮揮魔杖帶走你的苦痛。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謙卑地向創傷所帶來痛苦學習,創傷才會真正地離去

人的一生中,誰不是在大大小小的創傷中度過,創傷對我們的影響可大可小。面對過往的創傷,我們可以不只是受害者。只要謙卑地向創傷帶來的痛苦學習,獲取痛苦要傳達給我們的人生智慧,陳年的創傷才能真正地離開我們。

只要學會了,我們便成長了,我們不再需要堅持用舊有的行為模式去面對新的困境;我們可以摒棄對現在生活毫無助益的信念系統,亦即那些阻礙我們追求成功快樂的羈絆,也就是「侷限性信念」。

當我們的想法更有彈性時,面對困境,我們將會發展出更多的因應策略,不再感到綁手綁腳。此時,我們便真正從過去的牢籠中被釋放出來了。

新的挑戰與挫折永遠存在,這也表示痛苦總是會與我們同在與其耗盡能量企圖去逃離、消滅或否認痛苦,不如好好地與自己身心的苦共處,看著痛苦如何來,又如何去,如實地觀察當下地一切,這便是「正念」(mindfulness)的精神。

理解痛苦這份功課所要帶給你的學習,痛苦便成了人生最寶貴的禮物。人生總總的挫折或失敗將不會轉化為創傷,而是昇華為智慧,為我們的人生帶來更多的成功與快樂。

 

(本文轉載自UDN部落格:老師,可以和你聊一下嗎?)

 

延伸閱讀:分手心理學:那曾是一段有意義的關係,允許自己去痛吧!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Select list(s):

Read More

About Author

陳 志恆

陳志恆 / 諮商心理師、作家,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2016,究竟出版)、《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2017,圓神出版)。

Leave a Reply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